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教育科研 > 教研组 > 小班教研组 > 正文
幼儿园大班组下学期教研工作计划
发布时间:2016-04-01 15:26:19

一、情况分析:

 

1.亮点:温馨和谐氛围好,求真求实乐教研。

        (1).固定化:每周教研模块固定,做到研前有问题有调查,引领老师固化教研习惯。

        (2).互通化:班级之间借助“区域游戏公共区”的开辟和“快乐游戏小镇”的实施,做到区域资源共享、游戏策略共商。

        (3).常态化:在曾老师的指导下,除了坚持每周四的教研外,游戏开展过程中的集中学习与观摩,也成了老师的一种习惯,形成了浓浓的常态化教研氛围。

 

2.不足:理论储备不够,主动性成长不够,真教研深度不够。

 

二、指导思想:

        本学期教研组将继续贯彻《纲要》、《指南》、新《规程》精神,围绕园务工作计划,以教研组制度文化建设为根本,以园本课程实践为核心,以大班幼儿的自主学习为重点,深入实践“一日生活皆教育”的理念,真正解决老师们在实践课程游戏化中遇到的问题,努力提升教研组每一位老师的自主成长意识和能力,形成具有“真研究、要反思、乐分享”的浓厚教研氛围,共同促进幼儿和教师的双赢成长。

 

三、总体思路:突出“三个新”——达到“新常态”

        1.拓展新视角——尝试

        2.践行新机制——传承

        3.深入新举措——评价

 

四、工作重点及具体措施:

(一)拓展新视角——丰富理论学习和专业知识储备

        问题:教师在莲花香片的分享中喜美文不喜理论,教研表达中善感性描述缺理性提升。

        思考:教研组如何为教师们主动研学专业理论知识搭建平台?

具体措施:尝试从读理论读美文到用理论、悟理论的转变。

        (1)每月专题:3月——新《规程》的自学;关于自主学习的相关理论《主动性》、《游戏通论》、收集好的文章。4月——新《规程》的专题学习、建构游戏的理论学习。5月——表演游戏的理论学习。6月——《幼小衔接》专题学习。

        (2)每班引领:学习前置、视频解读、问题互动

   班级提前一周收集幼儿游戏视频片段,结合学习的理论知识,解读视频中幼儿的行为,在学习的过程进行问题互动,来达到“理论解读行为,行为上升到理论”这样一个活学活用的效果。

        (3)每人收获:将自己学习理论、解读实践的过程,现场领悟与撰写,或者通过每月的教育叙事、观察笔记等方式表现出来。

(二)践行新机制——传承已有的好的教研制度,提升教师自主专业成长空间。

        问题:年轻教师对老教师的依赖较强、班级之间的差异较大、老教师在教育改革的道路上遇到的瓶颈问题较多。

        思考:教研组如何为不同类型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平台?

具体措施:

        传承:“莲花香片”理论学习、“幸福传递”分享交流等教研制度。

        践行:形式不变、内容调整。调整上学期的分组,老师们自愿组成了“结对互助班”、“游戏引领组”、“学科帮帮团”,“特长展现队”等,充分发挥每一位教师的能动性。

  1. 结对互助班:发挥每一个班级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作用。

        ——结对班级:大二和大三、大四和大六、大八和大一、大五和大七

        ——结对内容:班级环境、家长工作、游戏开展、大型活动等方方面面进行帮扶与联谊,达到班级互通、资源共享、资源互补、优秀共进。(已经在大型活动麦鲁小镇、三八活动、户外远足等活动中开展了结对活动。有的擅长外援联系、有的擅长方案制定、有的擅长组织策划等。)

  1. 游戏引领组:发挥语言学科组和骨干型、经验型教师的引领作用

很荣幸语言学科组在我们大班组,同时也非常感谢语言学科组肖老师,一直在大班发挥着学科引领的作用。这学期正好和肖老师不谋而合,在表演游戏中,我们将突出语言学科在大班组的优势。所以,游戏引领组将从两个小组进行引领:

        ——建构游戏组:以“谭照娥、张茜、付洁”为组长,以各班一名老师为组员。

        ——表演游戏组:以“周枫、肖瑛、王庆”为组长,以各班一名老师为组员。

        ——活动形式:表演游戏将依托语言学科组,将一些故事、儿歌、语言游戏等作为幼儿开展游戏的素材,丰富幼儿的表演游戏经验,深入实践课程游戏化。建构游戏将以大六班张老师为引领,进行结对互助、现场观摩、指导跟进、分析评估。

4.特长展现队:及时收集过程中的资料。

        ——户外游戏拓展队:邓松柏、杨瑞清。

        ——自主生活成长队:苏娜、高玲、付洁。

        ——幼小衔接指导队:王晓婷、王任英、叮当。

        ——户外远足快乐队:刘祎琳、朱梦蝶、董倩雯

(三)深入新举措——推进教师真研究(观察、解读和评估)能力。

        问题:教师对幼儿自主活动的观察与指导不够,对幼儿的游戏行为缺乏正确的解读和有效的评价。

        思考:本学期如何深入开展建构游戏、表演区游戏,进行针对性指导与评价?

教研思路:

        1.收集问题:以视频和照片、现场观察的方式,组织老师们分析现阶段建构游戏、表演游戏中关于游戏环境、游戏材料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形成问题库。

        (1)表演区域(存在的问题):

材料与场地:A楼大厅表演场地、表演道具、候场区域等没有明显隔离和分类。

            B楼表演区比较小、舞台与道具混淆。

            户外表演材料不够丰富。

现有水平:表演游戏的创造性、主题性、生动性不够,具体表现在游戏情景、游戏冲突、游戏的故事性表现还不够;表演道具仅限于教师提供的道具、自制道具较少;在合作方面,缺乏与同伴协商表演情节和角色的分工等。      

(2)建构区域(存在的问题):

        材料与场地:B楼建构材料多,没有明显标示,幼儿不容易自主收纳。

            A楼建构材料还不够丰富,场地较小。

            幼儿好的建构作品没有及时呈现和相互分享、学习。

现有水平:在大六班的辐射下,B楼幼儿在建构区域的自主能力、建构能力明显优于A楼幼儿。表现在与同班的交往、建构从垒高、平铺、架空、围合到模式、表征等,初步实现了为游戏而建构的行为。

  1. 实施策略:

(1)环境调整:对现有的场地布局、材料投放进行了重新规划和分类。

        表演区:和孩子一起重新规划了小舞台、重新对游戏材料进行了分类,设置了“表演区域”和“候场区域”、“道具区域”,增加了废旧的舞台背景。后期将收集废旧的物品,充实户外表演区域。

        建构区:收集了幼儿的建构作品,在场地周围充分欣赏和展现;重新设计标示,便于收纳、调整了建构材料的布局。后期将充分利用B楼大厅,运用班级结对的方式,达到全组幼儿建构水平的整体提升。

(2)管理跟进:依然以结对班级为互助班,以观察记录为载体,以主动性评估表为依据,进行解读和评估,具体做法是三个步骤:

A.专家引领团:共谋、助研(充分利用吴航老师及其团队成员苗欣老师,对组内老师进行了前期的培训。)

        骨干培训:前期在曾老师带领下,游戏小组组长多次和苗欣老师一起分析学习“儿童自主游戏发展量表”,在“莲花香片”学习理论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老师们在运用量表进行评价的的一些问题。可能老师们对解读孩子的一些细节或材料还比较局限,打不开思路,仅仅停留在幼儿行为的表面现象,那么如何引领老师们更深入更具体更有针对性地观察幼儿的游戏行为?由此苗欣老师征集了吴航老师的建议,在曾老师和游戏组长、苗欣老师的共同商议下,我们增补了大班幼儿在建构和表演游戏中自主性发展的量表细则(类似于填表说明),将幼儿在表演游戏和建构游戏中可能出现的一些细节和材料的运用方法,进行了分解,这样做的目的是把老师们没有想到的细节和材料进行解读,引领老师们更具象地和有意识地观察。后期在表演游戏和建构游戏中以骨干教师为引领,及时将有效的游戏指导方法进行梳理提升,形成策略,在此基础上进行分享。

        常规培训:现在摆在我们老师们面前的问题是:针对观察量表,老师们如何进行观察记录和观察分析,什么样的观察记录才是更科学更客观的?苗欣老师在这一块做了很多功课,他把自己写的观察记录和曾老师和我们组长做了前期的沟通与分享。这正是老师们缺乏的理论研究的专业性,所以在上周教研中,邀请苗欣带领大班组全体老师进行“时间取样”、“轶事记录”的培训,老师们收获非常大。(如何录制视频、时间的间隔是多少?如何融合轶事记录的方式进行分析。)

小结:有了专家团给予的指导,也让我们少走弯路,接下来我们将进行:

B.游戏试点班:观察、支持

——表演游戏将围绕本组的三个语言班级作为试点班级,从帮助孩子收集表演素材、观察幼儿的表演过程、解读幼儿的表演行为,支持幼儿的表演诉求,逐渐到幼儿创造性地自主表演游戏。试点班级将和其他班级结对互助,同时跟进辐射指导。

——建构游戏将以大六班为龙头班级,引领其他班级跟进、提升和突破。

C.抽样观察组:记录、分析

——每个班级自主选择建构区和表演区幼儿各10名(百分比?),结合拟定的观察表,对幼儿进行前策分析、过程观察、后测评价这样的跟踪观察,分析幼儿的阶段性指标体系,从而反思幼儿自主性成长的过程以及教师游戏指导的适宜性。

        完善整合:建构组和表演组将整个游戏小组活动进程资料进行收集完善,形成大班教师在建构游戏、表演游戏的指导策略。

        分享反馈:在学期末,以专题的形式在教研组内分享,并推荐给培训部在全园分享。让老师体验到工作的成就感,实现教研培训于一体。

 

五、大型活动:

1.三月:生活能手月。

        全组开展“幸福在我身边”系列活动:爱妈妈、小雷锋、小红帽、户外远足等活动。

        各班开展“一日生活过渡环节”小妙招分享活动。

2.四月:建构游戏月。(将张茜老师的资源共享,进行辐射与传递)

        张茜老师引领全组深入开展建构游戏。

        经验丰富:分组到“麦鲁小镇”学习与游戏。(孩子们前期准备问题、游戏中的发现、反思班级区域的材料。)

        班级调整游戏场地及材料:与孩子们重新整理建构区、贴标识。

        大六班孩子分到各个班级进行游戏传递与互动。

        间周一次“快乐游戏小镇”的大游戏活动。

  1. 五月:表演游戏月。(将表演与课程真正结合,实现课程游戏化。)                                                

        和语言组共同收集、改编课程中或经典童话故事,作为表演素材。重在平时游戏的丰富与指导,每月推出“我最喜欢的儿童剧”,利用快乐周末在全组向家长和小中班的孩子表演。 将好的表演剧本,和孩子喜欢的表演游戏,直接作为六一的表演素材。

  1. 六月:幼小衔接月。各班针对班级“幼小衔接”的问题及阶段性实施策略,进行分享、资料收集。 全组“爱心送给小弟弟妹妹义卖”活动。 参观小学、了解小学。

 

六、逐月安排:

 

时间

教研活动安排

三月(生活能手月)

常规工作:

  • 教研组及各班清洁卫生的落实、环境调整。
  • 家长会方案、计划的制定。
  • 自主区域、自主户外游戏、自主生活问题查找。
  • 教研组计划交流。

第一周

1.各班环境布置和宣传栏的更换。

2.第一个主题的学习与前期调查,收集发现的问题。

第二周

  1. 学习教学部计划。
  2. 各班环境及区域材料调整。

第三周

  1. 观摩各班调整的环境,重点谈变化和材料投放。
  2. 大八班莲花香片:结合视频片段,分析幼儿主动性的表现。
  3. 各班自主生活、自主区域游戏、自主户外游戏,经过上学期的开展,存在哪些问题?该如何突破和深入?
  4. 结合家长会和自主活动的开展,如何进行幼小衔接?

第四周

  1. 教研组计划分享与调整。
  2. 自学建构游戏与表演游戏的理论知识。
  3. 建构游戏与表演游戏在上学期的开展中,存在哪些问题?如何继续深入下去?
  4. 语言学科组老师分享表演素材,引领老师们研学和分析表演素材。

四月(建构游戏月)

常规工作:

  • 各班环境自评与互评。
  • 户外游戏、户外远足活动的分享与交流。
  • 第一个主题《幸福像花儿一样》课程实施的验证与调整反馈。
  • 建构游戏小组引领本月教研。

第一周

  1. 各班户外游戏及户外远足活动的分享。
  2. 结合班级建构区域游戏小故事,思考如何引导幼儿制定建构游戏计划?

3.第一个主题《幸福像花儿一样》课程实施的验证与调整反馈。

第二周

  1. 各班环境自评与互评。
  1. 针对幼儿的建构作品,结合建构游戏评估指标,分析如何评价幼儿的建构能力?

第三周

  1. 观摩结对班级建构游戏,小组引领研讨。
  2. 思考:教师在建构游戏中何时介入比较适宜?提供何种支持指导幼儿?

第四周

  1. 观摩全组快乐游戏小镇游戏。
  2. 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反思与调整。
  3. 收集老师们的观察量表,进行系统评估与分析。

五月(表演游戏月)

常规工作:

1.策划实施全组“欢庆六一”大型活动。

2.第二个主题《小眼睛大世界》课程实施的验证与调整反馈。

3.自主生活一日过渡环节的小妙招分享。

4.表演游戏小组引领本月教研。

第一周

1.各班自主生活一日过渡环节的小妙招分享。

2.针对班级表演游戏案例,思考如何引导幼儿进行表演游戏角色的自主选择、分工与角色形象的表现?

第二周

  1. 观摩结对班级的表演游戏。
  2. 思考:观察记录中如何抓住幼儿的对话、行为、及典型片段的描述?

2.结合观察量表,如何解读幼儿的游戏行为?

第三周

  1. 结合视频片段,小组引领研讨。
  2. 思考:教师如何提升幼儿的表演能力?给予哪些支持和帮助?

第四周

  1. 第二个主题课程实施的验证与调整反馈。
  2. 观摩全组快乐游戏小镇。
  3. 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反思与调整。

六月(幼小衔接月)

常规工作:

1.将“家长开放”活动融入课程,全组进行前期筹备、策划和组织实施。

2.整理建构、表演游戏资料,进行教研组交流与分享。

3.收集第三个主题的验证与调整反馈资料。

第一周

  1. 商讨全组“家长开放”活动方案。
  2. 思考:如何将自主区域、自主生活、自主户外游戏渗透进“家长开放”活动之中?

第二周

1.开展各班家长开放活动。

2.调整实施细节。

第三周

  1. 建构小组、表演小组汇总游戏资料。

2.教研组交流与分享。

第四周

  1. 第三个主题课程实施的验证与调整反馈。
  2. 教研组制度文化的整理与提炼。

七月

常规工作:

1.组内评选“成长我最美”教师。

2.完成各类评估、总结,整理课程资料。

      2016.03

招生热线86-027-87542922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喻路1037号 电话:86-027-87559045  
       CopyRight (C) 2010 99365365
       技术支持:西安博达软件